靈巧運用媒體將人連結起來
科技日新月異,嶄新的傳播媒體是新人類生活的溝通新平台,基督教福音機 構和地方教會均積極多方位探索,嘗試為傳揚福音和牧養事工帶來新機遇。人人都趕快學習,如何善用新媒體網絡,將福音廣傳得更深、更遠,將救恩的信息表達得 更透徹、更感人。新科技、新媒體的對談技巧和表達手法層出不窮, 成為信徒、慕道朋友、社會大眾, 甚至世界每個角落不同群組,彼此日常溝通接觸的新媒介,影響深遠。
我的第一部手提電腦
數碼科技 (Digital Technology),以及它的產品互聯網(Internet)給世界帶來驚天動地的改變。1992年,當我仍在微軟公司工作時,學術界採用一些剛流行 的技術性形容詞描述資訊傳遞,例如:互聯網、全球資訊網絡、網站、關鍵字搜尋法等,還只不過是網絡空間的構思。當時蓋茨(Bill Gates)正極力推銷他的新理念: 「隨手可及的資訊」(Information at your fingertip)及「私人電腦」(Personal Computing)。微軟公司內每個員工都分配有電子郵件地址,方便他們利用電腦網絡,與上司聯絡及呈交工作報告。那時我首次獲得分配一部個人手提式電 腦,以便出差工作。這是第一代的手提式電腦,具備琥珀色的屏幕,開啟約需時15分鐘,也許有15磅重,我姑且稱它為「勉強可攜帶式」電腦!透過這個偉大的 發明,員工便能將產品宣傳資料,或銷售結果傳送到總公司,同時亦獲得上司的最新信息及指示。
大趨勢
在 暢銷書《大趨勢》(Megatrends)中,作者奈斯比(John Naisbitt)是著名學者及未來學家,專注探討新科技的課題。書中描述十個影響社會的大趨勢,其中一項為「高科技、高接觸」,他指出社會愈多科技,人 們愈需要聚集一起和彼此連繫。他說:「1975年當我們發明大銀幕,讓人可以安坐家中看電影時,Arthur D. Little預測說:到了1980年,美國不會再有電影院了。可是他不明白『高科技、高接觸』的深層意義,人們到電影院不單是光看電影,而是與其他幾百名 觀眾一起分享悲與喜。這不單是一個娛樂節目,更是個『高科技、高接觸』﹗人們喜歡與人相聚在一起,更愛在社群中與人交往,互相關顧。1」時至今日,家庭影 院十分普及,但是世界各地的電影院卻仍然門庭若市;其實道理很簡單,因為人們仍然喜悅人群的接觸,在光影世界的故事裡,一同追尋既虛擬、又真實的人生片 段。
「連接」或「連結」
隨著人際網絡空間愈變愈大,我們對生活各個層面的認識也隨之改變,從日常生活的瑣碎小事到身份認同、人際關係,都因著媒體快速更新而有所不同。透過日新月異 的科技力量,自古以來阻礙人際互動的障礙,諸如地理距離、語言隔膜、訊息不靈等因素正在減弱,新一波的創造力和潛能卻正在興起,普及化的互聯網絡平台,推 動了社會文化和政治轉型;與此同時,也大大加強教會福音事工的傳播和推動力,例如在主日學的教導、主日的崇拜、青少年團契或佈道事工等,都時常使用不同的 創新科技工具,在神家分享信仰、見證、愛心和喜樂。
在基督教的群體中,我們也要額外小心使用這些革新的數碼工具。 近日有愈來愈多言論,鼓吹以新科技吸引年青一代的注意,務要令崇拜更有生氣。在某方面來說,這可能是不錯的提醒,然而在“Wiredfor Ministry”一書中,作者John Jewell已清楚說明:「科技只不過是一種工具,不能化解教會內所有難題。它開創新領域,卻不會為教會生活帶來新的基本原則;它提供新的工具,卻不是新 的神學理論。2」他接著又解釋「連接」(Connectivity)與「連結」(Connection)的分別,科技可以把人連繫起來,但是真正心靈的 「連結」,才能建立有團結精神的群體3;然而要做到真誠的「連結」,也有潛在的困難。」
John Jewell 探討美國歷史上兩件大事,說明「連接」與「連結」的分別。在珍珠港被偷襲後第二天,羅斯福總統在美國國會中,發表以「國恥日」為主題的演說, 由國家電台現場廣播,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聽眾留心聆聽;那一天,美國人民上下一心,同一陣線面對國家的羞恥榮辱。
那是1935年,與當時代其 他媒體比較,無線電廣播已是最新的通訊科技,亦是最主要的「連接」媒介。60多年後發生「911」事件,紐約市世貿中心的兩棟大樓相繼倒塌,那已經不再單 單是美國的事,因為那時全球億萬觀眾正目睹慘劇發生,並看著事態的不斷進展;因為新進的科技把整個世界「連接」起來,在瞬息之間,全球電視及電腦屏幕都播 映著不同的畫像及影片,可見新聞資訊的連接網絡已快速劇變和有效。
話雖如此,難道人們今天會更多「連結」一起,更團結地對抗或防止恐佈份子的襲擊嗎?電台廣播、電視、電腦、互聯網絡,無疑都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「連接」,卻未必能夠鞏固彼此間的相交結連。「連接」與嶄新科技及資源工具扯上關係,而「連結」則牽涉人際關係及社群的
鞏固,基督教群體運用新科技媒體,最重要的目標是如何達到「連結」的功效,幫助人與神的關係增長,建立團結的信仰社群。不管媒體如何變遷,最重要的目標是如何達到「連結」的功效,幫助人與神的關係增長,建立團結的信仰社群。
有效使用高科技
當科技進步沒法促進群體間真誠無偽的「連結」時,後果會不堪設想。科技媒體對教會是否達致果效,取決於它能否幫助會眾提高社群的生命質素。教會弟兄姊妹若不同心團結,就沒有朝氣勃勃的「基督身體」去傳揚福音。事實上,建立社群能培養團結精神,否則鬆散不和,只會造成混亂分化的局面。有見及此,我們要謹慎使用「高科技、高接觸」。
聖保祿神學院教授 Ted Sample 是其中一位率先對教會提出建議的基督徒作家,他評論科技及電子文化對信徒生活的影響,在其著作 “The Spectacle of Worship in a Wired World – Electronic Culture & The Gathered People of God”,清楚明說其中的鴻溝正嚴重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。4 Ted 成長於口傳文化,自幼接觸的是箴言、故事、小社群生活;後來有機會受教於讀寫文化,腦袋裡充滿著理論、概念、文化分歧的沖激。相比今日年青的一代,學習方式就大不相同,他們是透過影像、聲音(音樂或言談)、視覺,網絡等等來認識及瞭解這個世界,這是非常重要的焦點,因為科技能互相溝通,但是運用不當,也會導致我們成為互不相通的個別觀眾,令群體失去應有的互相感應和生命交流。
有關在教會使用新科技、新媒體,我認為美國 Calvin College 的 Quentin J. Schultze 教授提出以下六個建議5,值得我們華基教會多方留意:
- 學習禮儀:在教牧及屬靈領袖帶領下,學習優良的崇拜禮儀。
- 科技配合:新穎的低科技,有時為事工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- 循序漸進:逐漸地引進新科技,讓會眾有機會慢慢適應反省。
- 群體聯結:以殷勤接待、友好表現、服侍態度,建立同心同行的群體。
- 新舊兼容:開放胸懷,尊重傳統和接受嶄新的理念及儀式,兼容並蓄,互相配搭。
- 真摰敬拜:以科技配合,將卓越的崇拜呈獻給神,是馨香的祭禮。
新科技媒體
網絡媒體不單使福音傳播速度更快更廣,基督教面對的挑戰也愈發增加:遺傳基因工程、太空科學等,都讓世人對《聖經》容易產生迷惘質疑的態度。人們怎樣詮釋《聖經》,並與新科技發明對話,互補長短,都是我們今天面對的考驗。新科技就像一把兩刃的利劍,求神給我們屬天的智慧, 就是在《聖經》中向我們顯出光明的道理,使作祂忠心的僕人,並利用新科技努力傳揚信仰。
「這些事都已聽見了,總意就是:敬畏神,謹守他的誡命,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。因為人所做的事,連一切隱藏的事,無論是善是惡,神都必審問。」(傳12:13-14)